《荷塘清趣》是鄭乃珖深挖生活寶藏,在生活中獲取表現沖動的佳作典范。畫面生動活潑,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,用筆剛健有力,力透紙背。兩只白鵝雖神態不一,但皆栩栩如生,畫家所描繪與反映的對象形似,又通過對荷花的細膩描繪與層層點染,使其顯得生動可人。時至今日,此畫色彩依舊鮮亮艷麗,更要歸功于鄭老自制的礦物性顏料的運用。整幅構圖采用上下緊中間疏的布局,可謂密不透風,疏可走馬,葉莖的穿插也經過一番精心設計,雜而不亂。
1938年弘一法師第二遭來到福建泉州,對泉州有所改觀,遂廣結法緣,為泉州人題字以勉勵一心求法之人。此幅行書五言對聯,系東石富紳舊藏,作品上款人為晉江縣東石鎮月窖,后移居臺灣。據介紹,上款人曾居住于龍江寺附近,因對弘一法師十分敬仰,?常于寺中聽講弘一講法。弘一念其虔誠意堅,特送此對聯以勉勵之。
著名古典人物畫家李霞(1871—1938),字云仙,號石髓子。先生致力于研習清代福建名家上官周、黃慎的畫法,由于轉益多師,博采眾長,形成遒勁豐潤的畫風。《二士入桃源》卻顛覆了先生歷來的氣勢磅礴和干練豪放,改取西畫渲染的畫風。既而此工筆畫稀罕入世。《二士入桃源》意境祥和,設色艷麗卻不失精細雅致,別有洞天。此畫歷經近100年卻依然畫面清晰顏色古麗,雖為工筆,但華中人物依然采用雞毛穎筆做中鋒筆法,運筆圓潤老硬,但棉中包纖之概,素有李氏人物畫技法一貫的流暢自然。
《草書“節錄洛神賦”》是嚴復先生萬年代表性的舒體之作,此幅書法突出表現了它的書法筆墨之豐沛,章法妥帖而具法度,用筆含蓄,儒雅清新,且線條輕重徐急富有節奏。其落筆精妙,含筋抱骨,在這幅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,顯示了一代書家那種自信而又含蓄的不凡功力。賜福作品不僅占線出嚴復深厚的書法功底,更是如實的表現出當時嚴復的思想狀態。從滿載著自己畢生抱負和理想的北京,回到敞開懷抱等待他歸來的故鄉,一種卸去了包袱,頗為輕松的心境。
?這把跨躍百年時空的牡丹折扇,是由慈溪太后親自手繪沒骨牡丹,并~引“慈溪皇太后之寶”。光緒皇帝題“禁院慶云,光緒甲辰(1904)孟夏中浣御筆”。風云厲變,曾經的帝王朝代早已遠去,而這把極具歷史價值的牡丹折扇有幸被已故著名收藏家林榕華收藏,避過了歷史的淘洗,并得以著名書畫篆刻家、詩人潘主蘭的題跋。雖然那些浮沉的年代已經久遠,但他們留下的珍寶至今流傳,賦予當今時代以深厚的文化財富。
請掃描視頻二維碼